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我为同学做件事 第3次校领导走访学生日答疑
我为同学做件事 第3次校领导走访学生日答疑5月13日下午,2022年第3次校领导走访日在北校区创客空间举行,校党委常务邬小撑与来自不同学院年级的学生代表共话成长。来看看大家都说了什么吧!
作为学校的新专业,智慧农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该专业需要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对于这个专业,同学们了解过少,同时我们希望获取海外的该专业的相关资源信息,拓宽视野。
发展方向:智慧农业旨在用现代信息、工程、生物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知识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服务面向仍是农业科研、生产和经营,传统农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困境就是智慧农业的主攻与发展方向。
以大田作物生产为例,传统生产方式对人力投入要求高,化肥农药等使用不合理(如总体用量偏大、整个地块无差别投入),农机作业质量不高(农机本身设计问题、依赖机械手的作业水平,如播种行的直线和行距控制问题),以及土地破碎化制约生产管理效率等问题,智慧农业在此方向的工作就是要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作业水平,实现农资的按需、精准投入,以及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新兴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
再以小麦育种科研为例,传统小麦育种工作量繁重(组合选择、种子编号、小区播种、生育期海量表型考察记载、收获期考种、材料选择与区域试验)、周期长、产出少,对育种家的个人能力与经验积累要求很高。借助智慧农业手段,在农艺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小区智能播种机、自动测产小区收获机等大幅提高田间管理效率;在表型获取方面利用信息、工程技术研发的高通量表型平台,最基础的就是无人机遥感平台,可以实现大到对群体结构、株型、叶片光合特性,小到叶片气孔开度、茎干维管束结构的快速、定量获取,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相关表型控制基因,促进调控机理研究和定向材料创制与品种选择。
学习重点:目前课程体系组织总体思路是根据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对传统农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四个学科的主干课程进行选择、融合。基于交叉学科特性,必须强化学习信息、工程等学科相关课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植物保护学、农作学、作物生产学、数据库结构与算法、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智能农业装备等。
资源信息:国内外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存在差异,没有现成模板供参考。但作为交叉学科,围绕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与提升相关的实践与研究都可以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生产领域智慧农业应用可能总体存在一定差距,但科研与技术领域差距不大,某些领域国内处在领先地位,比如无人机技术,大疆、极飞等国际领先。国外的建议大家先了解下美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与模式,思考哪些可以借鉴、参考。
具体的一些研究机构、科研团队、公司、期刊等信息,相关课程的老师会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大家。学院也会通过新生研讨课、班会等形式介绍专业发展相关信息。
对于智慧农业专业有很多分支,现在由于整班制,本科生阶段只能宽泛学习,那么是否只有到研究生以上阶段才能有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智慧农业面向较宽,仅狭义的作物生产领域智慧农业的面向就包括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育种、设施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等方向。细分领域如作物模型、农业遥感、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等建议根据今后具体研究方向再作深入涉猎。
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坚持“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第1年是通识教育博业体育app,2-3年级专业教育阶段学习面宽,强调打好基础。3-4年级是个性化发展阶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不同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也可以选择学业导师,或者主持、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针对智慧农业领域某一具体科研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
实验耗材虽然实现了网上商城购置,但报销流程依然延续传统报账方式,不但没有简便反而更加复杂,建议简化流程。
5月7日,计财处联合国资处发布了《关于试剂耗材网上采购、大型仪器共享结算无纸化报销的通知》,对网上商城采购试剂耗材报销流程进行了优化。因公在学校网上商城采购试剂耗材,在保留原有付款方式的基础上,可选择“统一结算”模式。通过该模式办理业务,采购人只需在网上商城下单、审核、收货确认,无需填写或打印纸质材料,不用预约和线下投单即可完成报销手续。
人文学院在大一和大二阶段的课程比较轻松,大量的专业课积攒在大三开设,对于课程安排能否进行调整?
人文学院大一、大二的课程并不轻松,总学时在450以上,仅20级的社会和法学总学时量在400。如果说课程比较轻松,可能在于课程难度不大。
以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为例,第1学年要求修读55学分,其中必修52.5学分;第二学年要求修读54.5学分,其中必修41学分。第三学年要求修读41.5学分,其中必修23.5学分;第四学年修读19学分。另外,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学院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先修与后续关系,学生选课时也会做选课指导,有些专业课在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并不适合提前修读。
创新实验学院的很多学生对于分流到其他学院,培养方案以及本科结束后的培养路线缺乏一定的了解,希望领导和老师们能够通过举办介绍会等活动,普及各学院的培养方案,加强同学们对未来道路的了解。
对于分流校方有相应的分流方案,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到教务处反映,协调解决。同时创新实验学院的学生也会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业上的安排。
相同之处:两校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交集,浙大农科系有的老师就来自西农,再者西农和浙大的农科系都有诚朴勇毅的传承。从精神上看,西农和浙大的办校精神都是为了国家以及民族振兴。
不同之处:由于浙大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强大的执行力,像浙江孕育出的“四千精神”,但是西农也有强大的执行力,两者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一是依托综合素质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思维与实务》《涉农创业实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只能训练与指导》等相关课程。二是以解决创业意向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微创业训练营”以及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科普实践课堂”,每年还开设创新创业大赛专项培训班、创新创业论坛、成果展等活动。
一是专创融合,形成“专家出技术、学生组团队、学校作保障”育系,促进专业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面向全校吸引有科研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青年学生加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初创学生提供“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支持,做好经费和项目初始保障。
一是每年举办校内外创新创业类竞赛200余项,为学生接受实战、实践学习提供广阔舞台和学习交流平台;二是针对项目较为优秀,具有推广潜质项目进行专项打磨,推动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一是在学校创业园(植物所校区)设立初创工作坊,并在北校区东区超市二楼为创业学生和团队提供思维碰撞和交流平台;二是对接示范区资源,为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提供无息、创业扶持资金等政策(具体以示范区人社局网站为准)。
目前我校在传统农科等专业在国内国外都很强势,类似于农机等专业并不强,如何加强与新农科学科的融合,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关于专业实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支撑专业之一,全国有70余所院校设有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46年设立农业机械化专业,是全国建立最早的7个农业机械化专业之一,2000年取得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准的4个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之一。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后获批校级、省级名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2021年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综上所述,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完备,实践平台支撑有力,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属于国内一流前列专业。
关于专业交叉融合:学校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农科建设,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注重“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一是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研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自动驾驶系统、自动化控制装备,开发智慧建造、智慧仓储建筑、智慧大田、智慧数据中心、智慧畜禽等智慧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二是建立学科交叉建团队。以学校的植保、农学、园艺、动科、生命科学等办学特色为基础,依托农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组建智能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畜禽健康养殖、智慧果园等多个交叉学科教学团队,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三是协同建平台。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加强与现代农业产业和智能农业装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聘请掌握研究新技术和发展新产业的专门研究人员和企业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开设“双百”案例课,把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设备等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搭建校企协同、产学结合、科教融合等度多层次实践育人平台。
希望学校规范课程平时分的评分标准,不同课程差异较大,主观性大,和客观性考试成绩一起计算总评分存在不合理性。
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比由开课学院教研室集体研究后执行,开课时会向所有同学公布,请留意老师公布平时成绩的给分标准和要求。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竞赛和各类学科竞赛本身就是支持和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历层次组队的,目前大多数参赛队伍都是这种形态。
研究生院持续建立并完善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机制,依托未来农业研究院、深圳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学校试验示范站等平台,开展校企校地联合培养、国内国际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落实跨学院科研育人团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组织,联合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组建跨学院科研团队和导师队伍,围绕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四个研究领域,开展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探索围绕教育部批准自主设置作物健康、家畜生物学、水安全科学与管理、国土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乡村学6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推进、落实跨学院科研组队训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院将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招生培养改革,完善以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选题来源和培养载体的机制,强化项目制选题、开题、答辩等制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导师沙龙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为后续跨学科合作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新农科的建设与发展。
2022年,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水利、智慧林业3个本科专业,针对新兴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实验硬件建设、尤其是在校际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学校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对我们的新兴学科进行建设和完善。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布局建设新兴交叉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形成了以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慧水利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5个“智慧+”专业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专业集群”,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近2年,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杆行动计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从顶层设计上支持和保障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专业的建设。
二是深化推进专业内涵提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及时用农林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以一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以及智慧课堂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三是打造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深化以优势学科专业贯通化培养为主线的卓越班人才培 设立新农科培养实验班,以项目制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行业的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积极开展校企校地联合培养、国内国际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跨学科、全产业链协同育人新模式。目前,学校正在组织论证建设种子、家畜、清洁能源、数字农业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助力新专业发展。
四是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加快场站功能提升,重点把火地塘试验林场、曹新庄实验农场等建成高标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为新农科场站育人提供范例和样板。优先支持新专业申报教育部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提升实验条件水平。
五是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制度,探索形成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岗位。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强化导师团队指导职能。
六是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展国际合作渠道,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合培养等,加快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目前,学校与多所国外大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3+1”“4+0”等培养模式,实行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秀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签约单位之一,2021年就有211名本科生毕业出国深造。
在对外交流问题上,受制于交通、地理区位等因素,我们学校的对外交流优势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下一步学校如何在把握新一轮全球化的新趋势新特征的背景下,开创西农国内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
学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提出的“12345”发展思路明确将国际化作为学校三大战略之一,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作为学校五个标杆之一。今年2月,学校党委印发《关于深化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未来五年将通过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即实施助推“一带一路”标杆创建工程、实施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工程、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工程、实施国际学生教育发展工程,将国际化战略贯穿在发展改革的全过程,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内涵建设,不断开拓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部分学科知识体系庞大,但是学科课时时间短,学的不精不细,并且存在大三专业课高度集中,大一大二课程少,并且多是通识课教育,可否将部分专业课开设时间进行调整,或是设置条件,使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选修专业课。
整体来说,学校四年制本科专业额定毕业学分要求为162+8学分,部分参加专业认证的专业要求172+8学分。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合理安排课程,不同学期课程布局均衡,原则上春秋每学期安排学分数不超过25学分,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含实验)。除毕业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外,其他学期均须安排理论课程教学。1-2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大部分专业每学期课程都安排在25-27学分之间,课程相对较多,且多为必修课;3-4年级则以专业课程为主,学院一般都安排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方向进行选修,同时也会制定教学指导计划,平衡教学安排、明确学分修读要求,并不是所有选修课程都要修读。从全校来看,各专业通常一、二年级课程最多,大三相对较少,大四考虑到学生考研、就业等原因课程安排最少。基本不存在大一大二课程少、大三课程多的情况。
另外,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学院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先修与后续关系,学生选课时也会做选课指导,有些专业课在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并不适合提前修读。
为让学生能提前规划职业生涯,大量的专业课已经前移至大二,甚至大一。大一、大二课程量大,学分高,且部分课程有先后学习顺序,前置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但是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选课的最后一轮进行跨学院跨年级选课提前选修专业课。
建议在南校设立复习通宵自习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复习空间。另外,校内可否增设固定的自习室教室,该自习室不排课。
南校区3号教学楼2层不断电,可以学习。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的教室是很紧张的,不会单独开设自习室,建议在不上课的教室或者图书馆等进行学习。
转专业时,学院会采取谈话、座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劝解和挽留,学生不能完全根据自己意愿进行转专业申报,同时转专业完成后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善后,例如需要补修的课程专业课,与现阶段课程冲突,只能由学生自行与任课老师协调,对成绩有一定影响,同时后勤处无法为部分转专业协调床位,宿舍安置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导致转入同学与转入班级联系较弱,难以有效融合。
针对转专业补修课程,教务处在暑假专门安排有部分课程的补修班,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补修公共基础课的需要。学校采取的是学分制,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在四年内完成学业,如课程冲突较大,建议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延长一定的学习年限,同时,学校每年安排有3次本科生毕业,可以充分节约同学们在校修读的时间。
部分同学不熟悉新的保研政策,希望学校可以召开相关讲座介绍新旧保研政策的区别,对新的保研政策进行解读,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影响。
我校近几年的推免生政策没有变化,每年推免生工作开展前,各学院会适时召开推免政策解读会,为学生解读推免生政策。
我校的美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美育工作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我们该如何推动校园艺术美育的普及化发展,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搭建更多的高质量的,可以凸显特色的文化传播平台,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校的选修课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同时也从校外引入一定的美育课程,学校也积极搭建美育实习平台。由于近几年的疫情原因,各种讲座数量减少,学校也通过线上途径开展一些美育活动。同时可以联系美育老师联合学院,各团支部展开相关活动。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敏感期,希望学校多开设有关情感的心理健康讲座或者选修课,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许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希望学校能在就业指导方面多做一些心理辅导。
关于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已在每年秋季开设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必修课,16学时,面向本科新生开设。在2021年夏季学期开设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20学时。今年秋季还讲开设线下《爱情心理学》选修课,20学时。智慧树平台开设线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32学时。其他内容的心理选修课也在积极开发之中,一经成熟将尽快开放。
关于心理健康讲座。为了更加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建立了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教师联系院系工作制度,确保每个院系有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协助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各学院可根据学生需求,联系相关老师,有特殊需求的也可联系学校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在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今后,心理中心也将根据同学建议,主动联合就业中心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
首先是标准问题,不存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名额,但确实这也是现实情况。但实际上,按比例来说,研究生中的党员比例是远远高于本科生的。关于流程问题,这个程序是党章规定的,就是提交后,必须要学习培养一年,才能进入到发展流程,不能因为是研究生的身份而走捷径。但我相信,假如你足够优秀,能在工作学习各方面能做出突出的表现,相信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和分管这方面工作的老师也能看得见。所以更多的还是需要同学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到党员队伍中。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相对实践能力强,专业科研知识储备丰富,可否继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搭建研究生创新创业展示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等政策支持,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
在2022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加入了综合测评环节和学科自设培养环节的要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特色,将研究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项目的情况,纳入综合测评的要求或相关学分认定的内容。
研究生院将继续落实经费支持,搭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创设一院一赛的竞赛品牌,组织专业学院通过竞赛项目牵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2022年起实施“实践正青春”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根据学校实际调研设立创新创业基金。
校内运动健身设施较少,室内运动场地供不应求,如健身房器械老旧且较少。而户外设施也缺乏维护,如篮球馆外场地破损、双杠存在毛刺,建议加强维护。
校内运动健身设施确实较少,确实出现室内运动场地供不应求的现象,体育部一方面在调研考虑适当延长服务时间,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让学校早上项目增建室内体育馆;另健身房器械老旧,体育部已完成部分器械的更新更换的招标采购工作,预计一个月可安装调试到位。针对室外运动设施维护问题,体育部将加强管理,做好服务管理。
乐跑随机生成的路线不在田径场,校园道路车辆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且部分同学识别地图能力较差,找不到打卡点,希望学校与软件相关负责人协调,能否不限定路线打卡点,自由规划跑步路线。
乐跑生成路线是校内所有设置点位随机产生,校内道路车辆确实较多,所以请同学跑步一定避开学校上下班的高峰期;另跑步过程注意安全;
三是学校也和软件服务商联系由原来的3个打卡点调整为2个打卡点,这样同学们可以自己自由选择线路跑步(里程要求不变),以满足学生线路选择来规避道路交通车辆风险。
医院已将各科室开诊时间、24小时值班科室、值班电话在医院网站予以公布。节假日、寒暑假,医院将及时在医院网站和健康西农微信公众号推送节假日工作安排,方便师生合理安排就医。
我校大学生有关医保政策公布于医院网站“大学生医保”专栏,有关政策和报账程序可直接供学生查阅。
目前,我校大学生参加的是杨陵区居民医保,其报销政策、报销程序及报销材料等均按照杨陵区医保经办机构的要求执行。校医院作为大学生医保报销的经办、中转机构,代表学校和学生与杨陵区医保经办机构对接,严格执行报销程序。医院已将学生有关意见转达给杨陵区医保局,今后医院将加强与杨陵区医保局的沟通督促,尽量缩短学生的医保报销时间。
2013年医院搬迁后,原南校区门诊部就诊人数锐减至个位数,有时一天仅有3-5人取药就医。医院人员投入成本过大,因而暂停,南校区医疗用房于2019年交回学校,目前南校区无医疗用房,短时间内还不能设立医疗室。
由于民族餐厅的建设时间较长,原有的功能和设施也有限,所以不能一味增加窗口和种类。但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会把你们的意见收集在一块,跟民族餐厅的负责人进行交流。我们也会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在民族餐厅建立一个服务台,征集一下相关少数民族学生对饮食的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一些需要的菜单,定期进行更新,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
天猫超市是根据招标的方式引进的一个超市,也是综合了国内和陕西内的高校的情况,发现他们都仅配一个天猫超市。这个超市在全国和陕西省来说,它的服务质量和商品价格还是比较好的。同时,我们的后勤也是在一直关心着商品的价格。有几种渠道。
第一,联合学生会权益部,对同类商品在杨凌进行调研,一旦发现校内超市的价格高于外面商店的价格,我们会跟超市相关负责人约谈,让他们尽快调整价格。
第二,我们在超市的服务台处公布了一个买贵举报有奖活动,一旦有同学发现哪个商品价格高于同类商品价格,进行登记后,我们会做出措施,希望广大师生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一起监督超市的价格。
我们通常会一种书采购四本,学科集中的校区放两本,另一个校区放一本,还有一本是用来应急的,就是所说的蓝标书,一般来说不允许借阅。
假如是工具书的话,我们能个例解决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从个人出发,如果你很需要,可以向学院反应,学院会跟图书馆联系,看是否增加购买量。第二种是在图书馆网站上,有个读者建构栏目,你可以在栏目里推荐你想要的书,随后就会有人向你联系询问细节。目前我们现在也正在加强改进图书馆的服务,修正我们的工作流程,让同学们更方便的用书。同时,我们也在加快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争取在今年启用手机端业务,让同学们在手机上就能够阅读书籍。因为蓝标书大部分都是比较珍贵的书籍,我们鼓励大家来到图书馆观看。
我们已经收到相关诉求,去年我们跟研究生院进行了沟通,对需要通宵自习的同学,进行了一个安排。北校区的八号教学楼西侧的阶梯教室和南校区的三号教学楼的部分教室都是24小时的通宵教室。至于四号楼这两个教室,我们会根据你们反映的情况,进行现场查看,了解教室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及时改善一些相关的设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