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
Fitness knowledge
分类>>2024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2024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交流发言摘编2023年,西宁市积极引入市场、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建立起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基础、青少年赛事为重点、自主品牌赛事为特色、省内国内大型赛事为牵引的赛事经济体系,以赛事活动提升城市形象,以“赛事流量”助力“经济增量”。全年全市上下共举办各类赛事150项次,体育赛事直接和间接产生经济收益8.19亿元,全面带动餐饮、住宿、购物、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以全民健身活动支撑体育市场发展动力。以打造全龄友好型体育供给为主线,广泛开展社区运动会、青少年体能对抗赛、冬夏令营、农民篮球赛、职工运动会、敬老月系列活动等不同人群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的运动项目,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边界和深度,以体育赛事拉动体育消费。组织健身秧歌大赛、广播体赛、职工篮球赛等30多场次贯穿全年的跃动夏都·西宁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吸引近10余万人次参与,切实发挥出体育经济长尾效应,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主题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定向运动、电竞、极限飞盘等新型运动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全民健身吸引力,与传统运动项目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赛事经济增添新动力。二、以特色品牌赛事激发体育消费市场潜力。举办的西宁市首届足球联赛上,来自全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24支队伍643名足球运动员历时42天、73场次的赛事精彩画面通过网络全程直播、邀请网红赛事解说员现场讲解等营销模式,圈粉无数,最高单场网络观赛人数达到5.3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把体育比赛带来的“人气”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财气”。举办西北五省羽毛球邀请赛、西宁兰州洛阳三地青少年田径挑战赛等跨省级赛事22场次,促进地区间体育事业交流合作,助力区域经济交流融合。成功举办的城西区半程马拉松,对发展马拉松经济,推动大型赛事消费链条不断延伸提供了丰富经验。西宁文峰碑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已连续举办13届,每年组织的绿色生态骑行、千人骑行等活动多达20场次,带动自行车骑行、户外拓展露营及延伸产业市场规模逐年壮大。三、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释放体育经济活力。西宁市已连续三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十佳体育旅游品牌目的地。根据高原特色运动项目特征、自然禀赋特色,搭建以唐道城市文化体验、鹞子沟山地户外、湟水河自然生态、乡村漫游等为主线的全域体育旅游发展大格局,全市建成500余公里骑行绿道,沿绿道骑行、徒步、一日游、露营等活动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有效拉动沿线农家乐、旅游接待点收入提升。以“公路+体育”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大湟平公路为主线,串联起大通县长宁镇后子河餐饮城、湟中区李家山云谷川印象小镇、拦隆口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田家寨千紫缘等景点景区的公路骑行、自驾游路线,带动乡村体育旅游全面发展。围绕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体育旅游要素供给,主动加强与各部门、各类协会的沟通交流,共同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展现西宁城市形象的体育赛事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西宁高原国际风筝邀请赛,西宁市正式成为此项赛事永久举办地,为西宁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增加新燃点。结合全民健身月、河湟文化旅游节、冬季冰雪旅游等地方特色活动,举办了2023中国·西宁标准舞、拉丁舞全国公开赛、昆仑武术大赛、冰雪系列活动等符合西宁城市发展定位,能够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有效结合,独具西宁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让赛事流量变为经济“留量”。据初步测算,随着我市体育旅游不断融合发展,全市体育旅游市场占比逐年提升,目前已达5%左右,体育旅游需求空间持续扩大。四、以体育设施建设拓展体育经济承载能力。全市现有各类体育产业商家305家,个体工商户340家,较具规模的盈利性游泳馆、台球俱乐部、健身会所等室内体育场所98家,冰雪运动企业3家,全市体育企业经营收入达4亿元,体育产业总产值达8亿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是有序推进规划落实落地。州、县政府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将全民健身经费明确纳入州、县财政年度预算。州政府印发《海北州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方案》。二是稳步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全州有各类体育场地1261个,总面积达到104.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95平方米,全省名列第一。全州7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2023年争取并落实投资1500万元的祁连县体育公园1处,投资150万元的海晏海湖笼式足球场、和平笼式足球场,刚察吉尔孟笼式足球场共3处。三是不断增强赛事活动举办能力。全民健身大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青少年(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逐步形成定期常态化举办模式,推广普及自行车、冰雪、徒步、登山、射箭等户外体育运动,提档升级民族马术赛事活动。2023年全州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76场,为构建品牌赛事引领民族传统体育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重阳节举办的首届“传承红色基因 共扬重阳传统 徒步梦幻海北——2023海北州徒步祁连山·青海湖大赛”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并作出批示。四是创新打造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州业余体校为龙头、体育特色传统学校为支撑、中小学校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各县建立了一批业训联点学校,形成了上下协调、组织有力的工作格局;加强学校体育,各级中小学校全面落实“阳光体育”“体育大课间”,努力让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加强“二集中”训练,利用学生寒、暑假,由州业余体校制定科学训练计划,统一管理食宿、统一专项训练;与州教育局紧密配合,促进“体教融合”走实走深。先后联合举办青少年篮球、足球、中长跑等单项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为发现人才、储备人才、输送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强化“两个保障”,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研究制定《互助县创建全动健身模范县工作规划》《互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措施,将创建活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和政府重点工作,分年度细化量化了阶段性目标任务,并完善了事项审批、场馆开放、设施管护、资金管理等制度,年初研究部署,日常检查督导,年终总结考核,确保了模范县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二、加快“两个建设”,夯实基础条件。加快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集等多种方式,建成投用全民健身中心等4个健身场馆、429处城乡健身场所,294个行政村实现健身场地和器材全覆盖,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县人均体育场地达2.57平方米,县全民健身中心和各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健身场地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县全民健身综合馆、体育馆等高标准场馆实行低收费开放,全年免费参与健身人数达49万人次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城乡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快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教练员、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团负责人等的技能培训力度,全县运动健身活动组织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县有体育单项协会21个,建立全民健身站点152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834人,每千人2.4名。全县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7.5万,占全县总人数的5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4.3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42.4%博业体育下载。三、办好“大型赛事”,营造良好氛围。注重赛事承办及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全国乡村长体育健身大赛、全国业余网球团体赛、“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首届“河湟勇士”国际拳王争霸赛、全国民族智力运动公开赛、两届青海省农牧民篮球赛、三届环湖赛开幕式等大中型赛事承办工作,并以此为重要窗口,促进了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普及与竞技水平提升,不断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定期举办全县元旦环城赛、职工运动会、农牧动会、中会、广场舞大赛、工间操大赛等体育运动健身活动,以全民健身促进了全民健康。四、抓好“多项融合”,深挖发展潜力。推动体育人才培育和教育资源利用有机融合。先后制定实施了《互助县青少年体育工作计划》《互助县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教练、教师互派互聘,不断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体育与教育资源的有机互补。2021年以来,共选拔培育了22名体育后备人才,在2022年省运会上取得9个冠军6个亚军、2个季军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省级“体教融合”先进案例。推动体育运动创新发展和民族元素深度挖掘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内涵,打造了以土族轮子秋、土族安昭舞、藏族、河湟舞狮等“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乡土体育品牌。其中土族轮子秋曾先后1次亮相奥运盛会、8次亮相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两个一等奖和两个金奖,被命名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土族安昭广场舞获得全国广场舞比赛优秀奖。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融合。确立了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坚持以节促赛、以赛活节,在重大节庆等活动中,策划并融入了轮子秋、安昭、舞狮、、射箭等体育健身项目,在北山、卓扎滩、土族故土园等重点景区设立了徒步登山、滑雪、轮子秋等与体育健身有机结合的游乐项目,开发了穿越达坂、登顶龙王山等体育旅游项目,既突出了娱乐性,又增强了旅游体验感,以文旅资源的有效开发推介带动休闲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丰富体育健身的运动业态。
曲麻莱县体育工作始终把足球运动作为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球育德、以球健体、以球促智”的校园足球发展理念,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全县青少年足球事业“民间自踢球、青训系统练、球队专业选”的人才培养模式初具雏形,“政府倡导、球队主导、比赛引导”的发展格局日趋完善,走出了“以足球为媒,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体育发展新路径。
发挥先天优势,打造“极地”体育品牌。曲麻莱县平均海拔455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条件相对恶劣,但体育运动为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独特价值,带来了蓬勃生机。以强化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域特色,通过举办各类赛事,完善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持续推进篮球、足球、棋类、民俗竞技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每年在国庆、春节等节日和文化旅游节等州级、市级活动期间,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拔河、舔酸奶、押加、藏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竞技活动,在每年藏历初三,举办具有460多年历史的藏族古老冰上运动-溜冰,同时也是省级非遗传统体育项目。举办了江源杯篮球赛、首届“牧超杯”村级篮球联赛等群众性赛事,村级篮球联赛以特有畜产品为奖品,以牛毛传统手工编制作品为奖牌,深受群众欢迎。积极培育以玉珠峰登山、长江漂流、徒步生态体验等新业态“极地”体育赛事品牌,探索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借助三江源国家公园影响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品牌。探索足球青训发展,打造高原足球强县。曲麻莱县具有足球运动特有的高原优势、民族优势,群众基础深厚,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足球运动的身影,人们对足球的热爱已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束缚。曲麻莱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坚持将青少年足球纳入振兴民族教育整体规划,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抓手,探索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通过与高水平青训俱乐部合作、引入专业教练团队、自身挖掘培育师资、外出比赛提升水平等方式,不断夯实足球运动发展基础。曲麻莱县13所中小学实现了足球运动全覆盖,建成县一完小国家级足球示范学校,选拔100名具有运动天赋的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组建男女7支不同年龄段高水平青少年足球队伍。2021年,共投入30万元,通过与高水平青训俱乐部合作、引入专业教练团队、自身挖潜培育师资、外出比赛提升水平等方式,为全县11所中小学普及足球运动,挑选30名学生成立曲麻莱县青训中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省体育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曲麻莱青训的教练团队愈发成熟,由具有亚足联/中国足协B级、C级、D级专业教练资格的专业教练员,以及全县基层足球教练员组成。曲麻莱青训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公益性岗位,为县属三所小学配备专业足球教练,每个月由专业俱乐部团队派遣专业能力较强的教练到曲麻莱参与青训工作,指导曲麻莱青训教练的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强足球运动参赛办赛。不断营造足球发展浓厚氛围。2022年,全县举办首届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组织全县12所学校、46支队伍、542名运动员参赛,展现了我县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成绩。曲麻莱县青少年足球自2021年,首秀亮相2034杯第二届全国小学生足球大会(U12)“总决赛”便赢得“勇敢的昆仑山雄鹰”美誉,在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青海赛区)U13年龄段获得冠军、挺进全国总决赛,赴长春参加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赴重庆参加星耀五洲杯第22站重庆站联赛……孩子们从黄河源头到黄浦江畔、从可可西里到水乡江南、从巍巍昆仑到东北大地,从野牦牛之乡到天府之国,从祖国边疆到首都北京,在比赛中得到大幅历练和提升,年内荣获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3组总冠军,更是在第七届京津冀校园足球邀请赛(专业组)中荣获全国总冠军。聚焦足球运动宣传。去年,9月,在青海省广电局举办的“勇担文化新使命,讲好新时代青海故事”2023年重点纪录片专场推介活动上,21部优秀纪录片获得集中推介,聚焦曲麻莱县足球青训的纪录片《热血少年·一脚三千里》也名列其中,记录着曲麻莱县青训队逐渐成长为一支高原足球“梦之队”,从高原到赛场逐渐绽放的体育梦想与拼搏青春。
青海省社体中心聚焦全民健身中心任务,以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水平为目标,坚持以指导员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科学健身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同向发力,全省指导员队伍建设日趋规范,科学健身志愿服务取得了新成效。
一、在上下联动上使长劲。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的形式分析研判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主动加强与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制定印发了《青海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青海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全省8个市州、45个县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主体。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数量由“十二五”的8000多名增长至目前的21316名。二、在左右联通上有所为。自2019年开始,联合省直机关工委工会为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期242名,联合省残联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3期380名,指导省司法厅培训司法系统社会体育指导员2期73名,为省消防救援总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期38名。三、在队伍建设上求创新。印发青海省体育局《关于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队的通知》,全省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打造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省共组建注册指导员志愿服务队111支,分布在全省各地区、各领域,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水平、助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最具活力体育组织评选中,我省海东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会长星智华获评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同仁县篮球协会获评最具活力体育组织,大通、互助等县区的5支社会体育指导员代表队在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中荣获10余项奖项。四、在科学健身指导上创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总局“奋进新征程,运动促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安排,与省直机关工委、省总工会联合印发《健身指导项目需求调研统计》,结合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上报的需求制定年度志愿服务计划,制定落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志愿服务计划,充分发挥“体育+”模式,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主题党日、乡村振兴、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相融合,建立科学健身指导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四进”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机制,并将“全国科学健身指导走基层”活动引进青海民族大学、青海油田、互助县、玉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我省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切实将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2023年全年完成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涵盖指导项目26个(其中省级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辐射33个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21个社区、24个村镇、17所学校,市州县区完成300余场次),省健身舞龙、柔力球、瑜伽、太极拳、健身气功、毽球等协会和西宁市、海东市互助县、乐都区、海北州等地区在推进科学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中探索出了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青海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民族团结进步行”志愿服务活动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总局2023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秀案例。